旅程末段,回溯清朝
竹塹時光旅程的第三篇,也是整個系列的最後一篇。
新竹州廳前的中山路可直通新竹神社,神社距離市政府(州廳)約2.4公里,目前為移民署的靖廬(收容所),中山路穿過了竹塹城中心、連接西門,又是當時官員要前往神社參拜所行道路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而延續中山路的路徑,從新竹信用組繼續西行,時光把旅人帶離了日治,回溯到清朝。
城之啟建
凡地方有建城者,都須建城隍廟祭祀以護城池,這是自古以來將城隍爺視為『城之守護者』所形成的傳統。
1748‧新竹城隍廟
中山路與仁德、長安、東門街的四叉路口,『新竹城隍廟』在這裡起建,城隍廟較竹塹的二代、三代城出現的年代都早,一路見證了竹塹發展至今日大致底定的規模,時為乾隆13年(1748)。
廟處鯉魚穴
城隍廟外有一座『龍鯉』的雕像。
相傳這附近是鯉魚穴的口部,鯉魚之尾部在十八尖山 ,鯉魚穴幾乎貫穿整個市區。
龍鯉的造型採『九鯉化龍』的傳說,基座有八條鯉魚拱護著上面一條即將化成龍形的鰲魚,即『鯉越鰲即成龍』之意。
水池壁上八個玻璃製成的鯉魚燈飾象徵其他八條鯉魚也將陸續化鰲。這代表新竹從舊歷史文化中脫胎換骨成為科技大城的生命履程。
(說明摘自雕像基座介紹文字)
城隍實績
城隍廟的香火鼎盛,除了信仰淵遠,更有『實績』!光緒13年新竹遭逢大旱,知縣非常苦惱,為此分別向觀世音菩薩、龍王、城隍爺祈卜雨期,而在事後全都獲得應驗。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帝頒下御書,以表彰菩薩與神明,其中『金門保障』,就是頒贈與城隍的牌匾。
所以初看『金門』二字,不要當作是與金門縣的淵源,根據『竹塹文獻雜誌』的報導說明,從當時清朝的領域觀念與城隍職權來分析,正解應是:
讚頌城隍威靈以保天子與政權(金門)穩固,當為『保障』,『金門二字』意為詮釋『政權』。
應驗三牌匾:
祈卜雨期事件,因皆獲應驗,光緒帝共頒給三方匾額。
『金門保障』頒給城隍廟。
『澤普瀛壖』頒給龍王廟。
『大海慈雲』頒給竹蓮寺。
『澤普瀛壖』是頌讚龍王廟的主神龍王降雨普澤大地。
『大海慈雲』是頌讚竹蓮寺的主神觀音菩薩慈雲惠遍人間。
應驗三牌匾中,龍王廟的『澤普瀛壖』因寺廟與明志書院後來因新竹病院遷移至此與後續土地利用變化,這塊牌匾因而失落,無緣再現。
廟門前的石獅採用泉州玉昌湖青斗石雕刻,在台灣廟獅中是少見的質細、澤綠而油亮,廟中其他的工藝還包含名師王益順的藻井與辛阿救的龍柱。
聽聞城隍故事,欣賞精湛的百年工藝,這些都是城隍坐鎮竹塹270年來的讚頌與榮耀。
城隍升格
北台灣的府治曾設於新竹,城隍由是被提升為『府』城隍爺。光緒17年,全台官民在此舉行護佑除災法會,又因這個緣故,府城隍再受封為總轄台灣的唯一『都』城隍。
地方環境與時代事件總和的因緣讓新竹城隍升格兩次,成為台灣地位最高的城隍爺。
最高階城隍之論:
關於新竹都城隍為台灣最高階的城隍爺一直有不同的討論。
有說是台南承天府,即台南市台灣府的城隍爺。
當然有說就是新竹市的新竹都城隍爺。
而另有說是台北市的台灣省城隍爺。
但我想城隍老爺都是服務有求、有緣眾生、教化世人,地位的高低也只是凡人的眼界。
謝將軍,謝必安 |
蓮由井生
城隍廟建成後56年(1803),比鄰的空地建起了『法蓮寺』,主祀觀世音菩薩。
這樣說很不尊敬,畢竟廟各有主祀與護法,但外觀上真的毫無違和感,因為這其中,因緣橫生,故事玄奇。
法蓮寺後殿外的香爐上,書寫著『都城隍』 是不是很妙? 是兩者共榮共生的因緣 |
1803‧法蓮寺
城隍之允
城隍廟旁的空地上原有一口水井,相傳城隍爺調派的兵馬皆由此進出,當時信眾為建法蓮寺而來請示城隍,沒想到城隍爺應允,同意封閉水井,法蓮寺因此開始興建,香火至今214年。
城隍度劫
時至日治,規定各鎮只能有一座寺廟,其餘神像皆須銷毀,有人將日官帶至法蓮寺,因日人較熟悉菩薩,誤以為城隍廟是法蓮寺副殿,城隍神像因此逃過一劫,香火也保存下來。這也回想彼時城隍爺雖因兵馬出入口被封閉,卻仍同意法蓮寺興建,信眾們的不解玄妙。
也或可說,觀世音菩薩與城隍爺用這個因緣故事向世人開示了『成全之捨,焉知非福』。
我想著,以『慈門』為連通道,是在提醒世人『心懷慈悲』,有昔日城隍慈悲,才成全菩薩在此與眾生結緣,而日後菩薩亦以慈悲,庇解城隍之危。
慈門道,是城隍廟與法蓮寺的連通道 以『慈』連通,或許是告訴我們菩薩、城隍因『心懷慈悲』方有今日兩廟同立於此 |
『由慈轉慧』入法蓮寺,多多體悟當時城隍的應允,有著令平凡眾生意料之外,深藏於內的因緣智慧。
『慧門』為『慈門道』入法蓮寺正殿之門 以慧為通,方解當年不解應允因由深藏的智慧之理 |
法蓮寺後殿,彌勒佛 |
夕陽餘暉,依然耀眼
日落西門向,這裏紀念一段夕陽餘暉依舊耀眼的故事。
1824‧楊氏節孝坊
婦人楊居娘24歲時丈夫過世,含辛茹苦撫養兒子林德修成人,林德修後來因功官至六品頂戴,楊氏代兼父職至45歲去世,有多次殉夫之舉,堅貞守節、撫孤孝親。
其身後,事蹟仍為流傳,為後世人奏請,經題准建坊入祠,於是在西門旁立下一座上書『天旌節孝』的四柱三間三層的牌坊,也是北台灣第一座石坊、台灣第一座三層石坊,名為『楊氏節孝坊』(嘉慶29年,1824)。
本地『石坊里』之名便由此而來。
如今周圍已是現代樓房,途經石坊街的用路人,或覺牌坊與時代不甚同調,但在我的觀察與想法,能在『故事中』穿梭出入,或許更顯楊居娘本人,原來本在生活之中而非神話,她的節操,絕對不是天方夜譚。
舊城保存的價值
敬奉信仰、倫理孝悌,是人常至理,城隍地位乃城中之重,當前時代也已無立坊作為,但節操在自心,也是自我評斷的價值。
在這個竹塹年代最久的區域內,信仰與節操是二代城告訴我們的故事,若固有的良善還能繼續扎根下去,則更顯他們在現今時代中不凡的價值。
一旁的咖啡廳名為『老地方』 想藉此與這裡的環境、背景有著聯想與激盪 |
竹塹的光榮與驕傲
廟外商圈繁華,超過當時熱鬧的景象,竹塹建城歷經清代、日治、民國三朝,這塊以現今標準不大的區域內保留了諸多、甚至跨越了270年的文化資產與附加價值,日日與在地者、旅人的穿梭、記憶、生活而持續對話。
有這樣一個在生活中隨時有舊日縮影相伴的無牆古城,是這個城市值得驕傲的地方。
旅人騎一圈的建議
坐火車或開車到達新竹市
有興趣在這裡走上一圈的朋友,如果你喜歡坐火車的,就在新竹站下,站前有UBIKE可以租借。
火車站前租借站 |
如果開車的朋友,可直接停在明志書院停車場(西大路、文昌街口附近),在前面的租借站騎上UBIKE,然後以我圖中的反方向行程走讀。
明志書院停車場 |
路線中有四處自行車租借站
如果是從火車站順著路線騎,最後騎到楊氏節孝坊後,可以選擇直接騎回車站,或是在附近的明志書院停車場還UBIKE,再搭旁邊百貨業者的接駁車回火車站。
若是從明志書院停車場出發者,可逆騎行程,或是騎到火車站前還車,走一小段路再搭百貨業者的接駁車回停車場。
路線中有四處自行車租借站,除了火車站、明志書院停車場,在台中市政府旁,跟南門西門街交叉口也有。
這個區域其實不大,如果想隨時還車改成步行,或是步行改騎車,只要研究好相關位置與路線,都是很容易調整的方式。
歷史資料來源:取自網路
(系列之三完,系列結束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回看第一集:【新竹】竹塹的時光旅程(一)鐵馬‧進城‧迎曦
https://rainforestraveler.blogspot.tw/2017/03/blog-post_28.html
回看第二集:【新竹】竹塹的時光旅程(二)東牆‧官民‧依舊
https://rainforestraveler.blogspot.tw/2017/03/blog-post_29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